吾家吾国丨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陈钢讲述《梁祝》诞生背后的故事
14岁巧改年龄参军,他在青春热血中埋下音乐火种;从军营步入音乐殿堂,他在中西文化碰撞间深耕不辍。他就是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创作者之一——陈钢。当年上海音乐学院集全校力量创作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,他与何占豪共同担纲主创,最终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。让我们一同走进陈钢教授的音乐世界,聆听那些镌刻在旋律里的动人故事。
时间回到1958年,上海音乐学院组建了“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”,目的就是“让小提琴说中国话”。他们以越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为基础,将戏曲唱腔移植为小提琴旋律,使陌生的乐器发出听众熟悉的乡音。
当年上海音乐学院集全校力量,以“联合大作业”的方式创作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,由何占豪和陈钢担任主创。
王宁:我们找到了当时俞丽拿演奏的片段。
陈钢:这个是《梁祝》里面最重要的主题,它是标准的起承转合,这个结构在西洋的交响乐里是不多的,主题也是中国式的。像唐诗一样,格律诗一样的,表现出中国的精神。中国的抒情还是比较含蓄,国外写爱情主题一定是爆发的,一对情人,三天不见,一见面就是热烈拥抱,讲不完的话,中国的一对夫妻三年不见,两人见了不会热烈拥抱,反而女的会背过身去,眼泪就掉下来,是这样的感情。我们在写的时候不能像外国人这样,也不能像从前的中国人这样,是我们现代人的感觉。
1959年5月27日,这是陈钢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日子。经过三个月紧锣密鼓的创作,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迎来了首演。这一天,上海兰心大剧院内座无虚席,观众都是文艺界的专业人士。作为主创之一的陈钢,既兴奋,又忐忑。
王宁:旋律曲终的时候最考验心脏。
陈钢:乐曲结束的时候什么反应,怎么没有反应呢?其实没几秒钟掌声就起来了。掌声就是四个字——经久不息,不轻不响不快不慢,不断地鼓,我出来谢幕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看到,兰心大剧院六百多个位置,每个人都含着热泪,《梁祝》诞生了。第二天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全中国就知道了《梁祝》。
王宁:您当时眼中有泪吗?
陈钢:当然有了,因为掌声就证明了一切,大家接受了,大家感动了,从心到心。